夏天一到,皮肤问题总是特别多。汗液、高温、蚊虫叮咬……稍不注意,皮肤就可能“中招”。感染性皮肤病是其中常见的一类,不仅影响外观,还可能带来瘙痒、疼痛等不适。今天我们就来这类皮肤问题的成因、类型和科学应对方法。
简单来说,感染性皮肤病是由细菌、病毒、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皮肤问题。它们可能通过直接接触、共用物品甚环境传播。比如公共泳池的拖鞋、健身房器械,或是宠物身上的真菌,都可能是感染源。
1. 细菌染:比如脓疱疮,常见于儿童,表现为皮肤上的黄色结痂;则是汗毛根部发红化脓,多因出汗后未及时清洁引起。
2. 病毒染:带状疱疹(缠腰龙)和扁平疣都属于这一类。带状疱疹的特点是疼痛性水疱,沿神经分布;扁平疣则为肤色小疙瘩,常长在面部和手背。
3. 真菌感染:脚气(足癣)和股癣常见。脚气表现为脱皮、水疱和瘙痒,股癣则是大腿根部的环状红斑。这类问题容易反复,需要规范治疗。
4. 寄生虫感染:比如疥疮,夜间瘙痒剧烈,皮肤上可见灰白色隧道样痕迹,多发生在手指缝等部位。
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尽快看医生:皮肤红肿热痛加重、出现脓液或发热;皮疹快速扩散;自行用药3天无改善。婴幼儿、孕妇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要及时就诊。
轻微感染可先尝试以下方法:细菌感染用碘伏消毒;真菌感染保持患处干燥;病毒染避免抓挠。但要注意:抗生素药膏不能乱用,真菌感染用抗生素反而会加重。
日常预防更重要:勤换内衣袜子,运动后及时洗澡;不与他人共用毛巾、拖鞋;宠物定期驱虫;外出游玩喷防蚊虫喷雾。
很多人喜欢用偏方:牙膏涂疱疹、大蒜擦癣……这些可能刺激皮肤导致二次感染。也不建议自行购买激素药膏,可能掩盖病情。规范的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持续1-4周,症状消失后还应坚持用药几天以防复发。
糖尿病患者出现要格外警惕,可能发展;老年人带状疱疹后可能神经痛,建议72小时内抗病毒治疗;儿童脓疱疮有较强传染性,需隔离痂皮脱落。
保持皮肤清洁干燥、增强免疫力是根本。发现异常皮疹时,记录出现时间、形态变化,方便医生判断。多数感染性皮肤病及时治疗都能,不必过度焦虑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皮肤是身体的屏障,照顾好它,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。